如何形成波澜

分类:教学集 | 标签: 写作指导  
2023-05-03 10:40 阅读(?)评论(0)

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人们喜欢阅读写得起伏不定、有点波澜的文章,不喜欢阅读平铺直叙、毫无波澜的文章。如何让作文形成波澜呢?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甲、这里是有名的长寿村,百岁以上的老人有好多位。有个老人72岁,他的父亲94岁,他的爷爷120岁了。

乙、记者到长寿村采访,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坐在大门口旁边的石头上哭。他以为老人受了儿女们的气,便上前询问:“大爷,您怎么了?”老头儿抹了一把泪水,抬起头,有点难为情地说:“我爹打我哩。”记者一愣,心想:“他这么老了,他爹该有多大?”怀着好奇心,记者进了门,想弄个明白。一进院子,看见一位须发雪白的老人在扫地,便猜想定是门口老人的爹,问:“老大爷,您儿子那么大了,您还打他?”老人直起腰,说:“谁让他惹他爷爷生气呢!”记者一惊,问:“他爷爷在哪儿?”老人用手一指:“那不是,在那儿坐着哩。”记者一看,正房的檐台上坐着一位老人,正板着脸生闷气哩,眉毛雪白,老长老长。记者惊讶地问:“那,您儿子多大了?”老人说:“我儿子72,我94,我爹120岁了。”记者惊叹道:“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

分析:甲平铺直叙,没有半点波澜,读起来毫无味道儿,半点儿吸引力也没有。乙通过记者的采访将事情说了出来,写得波澜起伏,很有吸引力。记者看见一位老人在门口哭,这就有了悬念。一问,是他爹打他了。为啥打呢?他这么老了,他爹该有多大呢?这进一步有了悬念。再问,他爹嫌他惹爷爷生气,这才打他。他还有爷爷!他爷爷多大岁数了?读者急于弄个明白,这便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最后,文章才把祖孙三代的年龄说出来,让读者得到了满足。文章层层设置悬念,这便形成波澜,引人入胜。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像乙这么写。

2:甲、我们班的王梅梅爱说爱闹,鬼点子特别多。有一天晚上,她冒充班主任,把大家吓得不得了。

乙、星期六晚上,熄灯玲早已响过,可舍友们还在说个没完没了。突然,宿舍门被重重地敲了起来,随后,班主任的声音也响起来:“怎么还不睡觉?”大家立刻熄了灯,大气也不敢出了。

正在大家万分紧张时,宿舍门被推开了,灯“嘎巴”一声又亮起来。“哈哈哈,吓坏了吧?”大家抬头一看,是王梅梅走进宿舍,原来是她冒充班主任哩。“你这死妮子!俺们真以为是班主任哩!”有人朝她喊。“一群呆子,班主任不是回家了吗?”听她这一说,大家才醒过神来,可不是嘛,班主任就是回家了。

分析:甲平铺直叙,没有半点儿波澜,自然也就没有吸引力。乙有了波澜,也就有了吸引力。“熄灯玲早已响过”,可大家还是一个劲儿地说,突然,门被敲起来。读到此处,心里一紧;班主任的声音响起来,心里又一紧。大家以为是班主任,读者也以为是班主任。读到后来,才知道是王梅梅冒充班主任哩,这可真是让人出乎意料!乙的写法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甲、那是挨饿的年代。父亲是职业是摇船送货,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都在船上过日子。船行至半路,母亲做熟了红薯小米稀饭,每人不满一碗,再没有多余的了。父亲三口两口喝完自己的,非让两个孩子再匀一点儿给他,还说:“我要倒下了,全家都得倒下。”母亲把自己的半碗给了父亲。到了目的地,父亲交了货,拿到运输款,买了一大袋红薯,让全家人吃了个饱。

乙、那是挨饿的年代。父亲的职业是摇船送货,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都在船上过日子。船行至半路,母亲做熟了红薯小米稀饭,每人不满一碗,再没有多余的了。父亲三口两口喝完自己的,把碗往船上一放,用命令的口气说:“把他俩的分给我点儿!”母亲哀求道:“俩孩子都在长身体……”“不行!我必须多吃点儿!”父亲的口气不容商量。母亲生了气,把自己的半碗倒给了父亲,嚷道:“你吃吧!没见过你这样儿的人,跟孩子争吃的!”父亲不说话,端起碗,呼噜呼噜喝了下去。他站起身,紧紧腰带,眼里含着泪,又去摇船,还自言自语地说:“我要倒下了,全家都得倒下。”到了目的地,父亲交了货,拿到运输款,买了一大袋红薯,让全家人吃了个饱。

分析:甲平铺直叙,没有波澜,也没有吸引力。乙先写父亲的不近情理,非要分孩子们的饭,闹得母亲生了气。读到此处,读者也和母亲一样不理解,认为父亲实在不像话!读到后来,才明白父亲这样做的原由——“我要倒下了,全家都得倒下。”试想,父亲要是饿倒在半路上,还能有后边的红薯吗?全家还能吃饱吗?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写出了父亲感人的形象,写出了他的非同一般的见识。这样写,便写出波澜,引人入胜,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最后修改于 2023-05-03 10:4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