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何创新

分类:教学集 | 标签: 教学随笔  
2018-03-09 16:31 阅读(?)评论(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主要是因为它在写法上的创新。一般的新闻,或者是作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或者是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渗透自己的感情,这两种写法都是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全打破了这两种写法,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罗森塔尔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他用人性呼唤人性,用温度感染温度,从而达到了写作的创新。正因为这样,读者才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才会身同感受,才会像参观者一样震惊、窒息,才会痛恨纳粹德国的暴行。也正因为这样,此文才从众多的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

由此文的成名可得出这样一个启示:文章贵在创新,切忌人云亦云。人家这么写,你也这么写,大家都这么写,这就令人生厌了,就像吃饭一样,饺子虽好,天天让你吃,一天三顿地吃,过不了几天,你就生厌了。你吃腻了饺子,突然换一顿大米饭,你会欣喜异常,觉得特别好吃,文章的创新与吃饭是相同的道理。如何创新呢?可从写法上去创新,比如,写母亲的文章多从母亲身上去下笔,有一篇作文则打破了这种写法,从父亲身上去写。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有一次,母亲去出差了,要走一周,父亲把家务承担了起来。家里一下子乱套了,父亲起早贪黑,手忙脚乱,还是安排不好家里的事情,闹出种种笑话,最后,只好请了两天假,当起了专职家庭主妇。此时,“我”和父亲都感到了母亲的不容易,母亲是伟大的,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写,立刻有了新意,抓住了读者。也可以从材料选择上去创新,比如,尽量避开大家常选的材料,去选最新的、最有时代感的材料,这样的作文能让人眼睛一亮,一下子便被吸引。还可以从材料的使用上去创新,同一则材料,大家都从这个角度去用,你换个角度去用,便有了创新,便能给人新鲜感。比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材料,大家都熟悉,都从赞扬的角度去用,有位同学从批评的角度去用,说诸葛亮不注意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不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事无巨细,都一味包揽,甚至,连核对账簿这样的小事都亲自动手,这不是丞相应有的工作方法,高级干部不应该如此。如此一来便有了创新,便赢得好评。总之,只要有了创新的意识,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那个“新”,“新”便会出现。(此文原载《语文报·高中版》高一年级20171017日第3版,文字有改动)

  最后修改于 2018-09-10 15:25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张伯苓戒烟 下一篇:当机会来临时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