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表现人物

分类:教学集 | 标签: 写作技巧  
2024-09-30 11:07 阅读(?)评论(0)

一次,让同学们写写自己的母亲。收来作文一看,许多同学只是干巴巴地发议论,说母亲这里好,那里好,就像给母亲作鉴定一般,写来写去就是没有“事”。这样写,怎能把母亲写出来呢?要写母亲,就得写母亲的“事”啊。

写母亲是这样,写其他人物也是这样,必须写“事”,写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事”有两种,一是概括的事,二是具体的事。光有概括的事,人物不生动,光有具体的事,人物不完整,有了概括的事和具体的事,便有点有面,既形象又充分地表现人物。下面,结合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一:50年代,掏粪是纯体力活。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粪桶有10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有50多公斤。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总重量得有5吨。解放后,他掏了十七八年粪,基本上没休过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黑黑硬硬的老茧!

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干好,人家不方便。”

花市下四条胡同耿大爷家厕所墙倒了,砖块掉进厕坑。时传祥卷起袖子,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再把墙头垒好,把厕所清扫干净。(摘自《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

上例便生动地写出了时传祥这个人物,他正直、敬业、实在。此例写了什么呢?除了“不干好,人家不方便”这句简短的话以外,就是写“事”:一是概括的事——每天掏粪、背粪5吨,不休节假日,干了十七八年;二是具体的事——给耿大爷修厕所。正因为写出了概括的事和具体的事,才生动、具体而又全面地写出了时传祥这个人物。正因为有了概括的事,这才有了“面”,让读者全面了解时传祥的敬业精神——十七八年如一日,天天掏粪、背粪;正因为有了具体的事,这才有了“点”,让读者犹如亲眼目睹了时传祥的敬业精神——用手从粪便里捞出一块块的砖,再冲干净,再垒好墙头,再扫干净厕所。“点”和“面”结合在一起,时传祥才栩栩如生起来。

例二: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鲁迅《藤野先生》)

上例生动地写出了藤野先生这个人物,他治学严谨,一心扑在学问上,对生活上的事马马虎虎,无暇顾及。此例主要是写“事”:一是概括的事——忘记带领结,穿旧外套,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二是具体的事——“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了概括的事,读者知道了藤野先生对生活上的事马虎;有了具体的事,读者知道了藤野先生一心扑在学问上。正因为如此,一个治学严谨、穿衣服模糊的藤野先生便鲜明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叫人经久难忘。

通过分析上述例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物要通过“事”来表现,“事”有概括的,也有具体的,只有写出这两种“事”,才能全面而生动地写出人物。(此文发表于《初中生周报》(初一2012926日第4

  最后修改于 2024-09-30 11:2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