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别让一杯水压垮自己》赏析
别让一杯水压垮自己 沈彦 20年前,我进入市里的一所师范学校就读。也许是在母校时成绩相对较差的原因,进入新校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我在班级里排到第18名。我心里非常焦急,暗下决心,一定要进入班级前3名。 从此,我成了班里最用功的学生。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老天并不公平,一个学期下来,我的名次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落了好几名。于是,我又开始不断给自己加压,不仅不舍得浪费一分钟的课余时间,还把8小时的睡眠时间减缩到7小时。一学年结束,哪知我的考试成绩一下子落到第30名。我近乎崩溃,产生了退学的想法。 班主任陈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递给我一杯水,然后问我:“你知道这杯水多重吗?” 我不解其意,如实回答:“大概有300克。” 陈老师又问:“这杯水在你手上能端多久?” “一个小时没有问题。”我回答。 “这样端一天,行吗?” 我摇了摇头。 陈老师说:“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没有变。但是,你端得越久,就觉得它越沉重,直到无力承担。如果你感觉累了,就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端起来。这样,你就可以想端多久就端多久。” 看似平常的一件小事和简单的一席话,对我的影响却远非一般。从那以后,我不再一直把学习压力装在脑子里。累了,就看看报纸,或者找同学散步聊天。果然,我的成绩开始有了提升,学习也不像以前那样感觉太累。毕业时,虽然没有如愿进入前3名,但也顺利地应聘到一所不错的学校任教。 人生就是一次负重旅行。累了,就放下哪怕只有一杯水的重量,让自己休息一下。这并不是偷懒,也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为了让自己轻装上路。这样,自己才会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踏实,走得更远。 (选自2006年2月9日《羊城晚报》) 赏析: 有位心理学家提出“目的颤抖”理论,概括地说,就是“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比如,让我们给小小的绣花针纫线,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手便抖动得越厉害,线便越不容易纫入针眼儿里。本文所写的便正是这样一种现象。 文中的“我”竭尽全力,想进入班级前3名,殊不料,他越努力,名次越靠后。班主任用一杯水讲道理,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失误,改变了自己的做法,最终,成绩有了提升。实际上,班主任所讲的,也就是让他“目的性”不要太强,以免发生“目的颤抖”。 目的和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过分地看重,老想着目的和目标,就好像老端着一杯水,就好像在双腿上总是捆缚着沙袋,就好像老是负重前行,累了也不休息,这会累垮我们,更不用说目的和目标的实现了。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