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不少同学写作时常犯这样一个毛病:在写人状物时,只是笼统地说某人如何,某物如何,而不是具体地将某人某物展现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物。这样的作文,就是写得“不具体”。如何写得具体呢?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这个问题。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课文,在这首诗的第一节,作者满怀激情地抒写了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和重逢亲人时的喜悦。如果让我们写,很可能要笼统地、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喜悦”之类的词语,究竟如何“激动”呢?自己根本没有写出来,读者也就无法得知。贺敬之如何表现这种喜悦和激动呢?请看:“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个“抓”,一个“贴”,具体、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和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再看:“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这一个“扑”字,具体地写出了诗人见到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和喜悦的心情。因为诗人通过“抓”、“贴”、“扑”这一系列的动作,使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具体化,形象化,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如果不是这样,哪能产生如此效果呢?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作者生动地写出了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每一拳都写得十分具体,犹如电影镜头一般展现在读者眼前。请看第一拳:“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逬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再看第二拳:“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逬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再看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正是由于作者具体地写出了这“三拳”,写出了他的“怎么打”,鲁达那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动人心魄的感染力才得以产生。如果作者不是具体地写出这“三拳”,而是笼统地、抽象地写道:鲁达骂了郑屠一顿,并挥动拳头,三拳打死了郑屠。那就索然无味,不能产生半点儿感染力,哪里还谈得上动人心魄呢? 综上所述,要想写得具体些,就必须调动各种表现手法将描写对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要写一个人“好”,就得将他的“好”一笔一笔地写出来,要写一个人相貌美丽,就得把他的“美丽”具体地展现出来,然后让读者去看,去评价,这才是好作文。
最后修改于 2024-12-04 10:18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在肖像描写中涂抹感情色彩
下一篇:父母的名言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