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契诃夫曾经说过:“要是您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者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前边既然“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到了后边就得“开枪”,要不,那管枪还有什么作用呢?根本就没有写它的必要了。契诃夫的话里,包含着一个道理:写文章要注意“照应”。 “照应”也叫“伏应”。前有伏笔,则后有照应。前边有了“伏笔”,后边却无“照应”,就如那管没有开的枪一样,让人觉得多余;反过来,前无“伏笔”,后边突然“照应”起来,也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在头一章里没有提到墙上挂着枪,可到后边,却突然从墙上摘下枪来,这不是叫人糊涂么?读者会问:“那枪是从哪儿来的?” 那么,如何照应呢?具体讲来,常见的照应方式有如下三种: 1、开头和结尾照应,即常说的“首尾呼应”。 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开头说“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结尾处,作者呼应开头,反复强调:“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开头说:“但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结尾处,作者又作了照应:“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通过首尾呼应,反复强调,写出了“我”对所谓国家大事的轻蔑、鄙视和对“一件小事”的重视,同时,也表现了对自己的严于解剖、勇于批评。 2、前伏和后垫相照应,即所谓的“前后呼应”。 在《挺进报》一文中,前边写陈然听见急促的脚步声,知道有了危险,“就轻轻地关上灯,拉开窗门,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面的钉子上”。后边,作者写道:“八点正,市委的同志来了。四周没有发现可疑的人,他一直走向陈然住的小楼,忽然看到窗外挂着的扫帚,离开扭转身,从后门走出去了。” 前边写了陈然在窗外挂上了扫帚,后边再写市委的同志“看到窗外挂着扫帚”,文章便前后呼应起来。如果缺了前边的“伏笔”或是后边的“照应”,都是不行的。这一“前后呼应”,写出了陈然临危不惧和时刻想着他人安危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在窗外挂上那把扫帚的重大作用。 3、行文和标题相照应,即所谓的“照应题目”。 在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作者从物质基础、反射作用、生理需要、进化过程、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红的原因。每说明一个原因,都以设问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与题目形成了照应。这种反复应题的手法,使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层次清晰,增添了文章的艺术色彩。 魏魏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也是反复照应题目,使主题得到了有力的表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最后修改于 2022-12-07 12:17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社戏》人物塑造浅谈
下一篇:不可以妄下结论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