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

分类:小草集 | 标签: 散文   师德  
2021-09-02 12:24 阅读(?)评论(0)

1995年寒假,我到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参加函授学习,认识了张教授。他讲元曲,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第一次上课,这样介绍自己:“鄙人姓张,名月中,字……”他在黑板上写出了姓名和字,可“字”是什么呢?我再也想不起来。照理,“名”和“字”是有某种关系的,“名”为“月中”,“字”该是什么呢?

张教授上课喜欢东拉西扯,一节课下来,总有许许多多的题外话。据他所说,他是元曲研究会的什么头目,上课时,总爱说起到这里开会到那里开会,说起他在会上发了言,说起他和什么人的争论,说起他在某地的见闻。有一次,在介绍某位作家时,说起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便拉扯上他回老家时经历的一件事。

有一年,他回老家过春节,去看望八十多岁的二奶奶。闲聊一阵后,二奶奶问他:“你当了什么官了?”他如实相告。二奶奶听说他什么官也没有当,便大发感慨:“唉,唉!你说你,出去这么多年,这么大岁数了,连个乡长也没有当上啊!”同学们哄然大笑,他也笑了起来。

那次学习共十几天的时间,他的课排在上午,下午是“六朝文学研究”,一位女教授讲。女教授上课,一句题外话也没有,就是规规矩矩地讲课,与张教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总觉得,张教授东拉西扯的话实在太多了!听他上课,轻松倒是轻松,可远远没有在女教授的课上学到的东西多。

有一次上课,他带来一本厚厚的书,跟《现代汉语词典》的厚度差不多。一上讲台,他便举起那本厚书,说:“先介绍一下这本《中国古代戏曲词典》!”随后,便大谈特谈这本厚书。据他所说,他是这本书的主编,是组织几十位专家编写的,是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工具书。还说,当地书店的经理想把这本书调往他处,他答复:“不准调!”说过“不准调”之后,似乎觉得不妥,又改口:“不能调!要是调了,师院的学生就买不到了。”说到最后,归到主题上:“希望同学们购买这本书!下课后,到班长那儿登记一下。定价38元,优惠价27元,这是最低价格了!”讲完这些,半节课过去了。

课后,人们纷纷议论这件事,许多人不想买,认为没有什么用。到了第二天,便有传言:听二年级的同学说,谁要是不买这本书,张教授便不高兴,便让你不及格,让你补考。人们对张教授有了不好的议论,但又无可奈何。一旦补考,费时费力不说,面子上也不好看,不如买上一本,求个保险。许多人出于这种心理,买了这本书。

后来,补考名单出来了,补考的人特别多。一位同学骂起来:“他妈的!我买了这本书,还让我补考!”

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这位上课东拉西扯的张教授,也忘不了他利用职权推销书籍的事。我想,一位教授,变着法地把难以售出的书推销给学生,还说得冠冕堂皇,这也实在有点儿不地道了。当老师的,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哪能为了一点私利,去打学生的主意呢!

那本厚书,一直睡在我的书柜里。扔了吧,舍不得,毕竟花了27元钱;不扔吧,也没有看它的需要。刚买到时,翻了翻,后来,一直没有翻过。说实在的,它对我的教学实在没有什么帮助。要是专门搞古代戏曲研究的,可能用得着。

  最后修改于 2021-09-02 13:2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好好说话是修行 下一篇:胡鹏图老师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