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教高中语文多年,深知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一说写作文,他们便发愁,唉声叹气不愿写;一说不写作文,他们便眉开眼笑,比得了奖学金还高兴。他们也知道作文重要,可就是不愿写,究其原因,一是无话可说,二是不会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多年来,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自认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把我的做法介绍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抄范文,写评语,提高鉴赏水平,达到“心里有类型,手中有范文”。 每接一届学生,我都要求他们抄范文,每周抄一篇,篇目自选,时间自找,定时上交。不仅抄范文,还要在范文之后写出评语,说明为什么抄这篇作文,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生不理解这种做法,我就给他们讲:学习美术,要临摹别人的画作,学习书法,要临摹字帖,学习作文,也要“临摹”,这就是抄别人的作文。这段时间抄记叙文,抄得多了,你就知道记叙文是什么样儿的;另一段时间抄议论文,抄得多了,你就知道议论文什么样儿的,这就叫“心里有类型”——也就是心里有了记叙文的样儿,有了议论文的样儿。手里有了那么多范文,随时翻阅,便对两种文体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要写记叙文时,可拿出手中的记叙文参考一下,要写议论文时,可拿出手中的议论文参考一下,这就叫“手中有范文”。 一开始写评语,学生表示为难。我找来几篇作文,从开头、结尾、过渡、主题、语言等方面,写出详细的评语,再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看老师是怎样评价一篇作文的,自己有无不同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再结合原文,具体地说明我的评语为什么那样写。同时,也留出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讨论。学生一次一次地写,慢慢地便不再为难,便由写不出到写得出,字数也由少到多。每次检查所抄作文,我都写出详细记录:哪些同学为“优”,哪些同学为“良”,哪些同学没有达到要求,具体情况如何。评讲时,表扬得“优”的同学,说明存在问题,让同学们下次注意。一开始,“优”的标准低一些,只要文体符合要求,书写清楚,评语比较恰当,就定为“优”。随着同学们评语水平的提高,再逐步提高要求。最后,除其他要求外,在评语字数上也做出限定:凡是达到300字以上者定为“优”。同学们的评语越写越多,有的接近千字。为了激励同学们争先创优,每次评讲,都按组进行,说明该组得“优”者几人,得“良”者几人,不合格者几人。凡是全组得“优”的,均重点表扬,号召全班同学向该组学习。评讲的最后一项是:展示选文最好、评语最佳、书写最工整的作文,号召大家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都争先恐后地抄好作文,精益求精地写评语,一丝不苟地书写。如此一来,同学们的鉴赏水平、写作水平和书写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二、读故事性较强的短文,让同学们口头复述,再形成文字。 学生害怕作文,不愿写作文,主要是无话可说,这就好比不给你任何材料,硬让你做出一锅饭来,那自然是难以上青天的事了。为了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对高一的新生,我使用了这样的办法:读一篇故事性较强的短文,如小小说,然后让同桌之间互相复述,再让各语文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复述。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把这篇短文的内容写出来。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有一石二鸟之效。这样的作文课,颇受学生欢迎,不仅高一的学生愿意上,高二、高三的学生也愿意上。当然,在高二和高三要少用这种形式,如用,也要增加要求,比如,在口头复述后,让学生说出该文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连续多年订阅《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除了自己阅读外,就是为上这种作文课而准备的。我认为,学生练习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为了增强体质,可以跑步,可以爬山,可以打球,总之,形式多种多样;为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学生喜欢,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就行。 三、提供范文,分析写作手法和结构,让学生模仿着写。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学习作文可从模仿开始,让学生先模仿着范文去写,慢慢地就能独立自主地写出作文。为了解决学生不会写的问题,我采用了这样的做法:提供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写。具体做法是:先读范文,或印发范文,再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然后,让学生模仿范文的写法写自己的作文。比如,老舍的散文《母鸡》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一向讨厌母鸡”,将母鸡的种种“讨厌”之处写了出来,接着写母鸡的勇敢和崇高的母爱改变了“我”的看法,最后写“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我让学生模仿此文,用上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人或一种动物、一件东西。再如,有篇散文题目是“她们”,以书信为线索,将母亲、爱人和女儿连缀在一起,表现了他们对军人的支持,有不少处感人落泪。我印发此文,作了分析,让学生模仿其写法,用一种东西作线索,写几个人物。因为有文可仿,学生的为难情绪大大降低,兴趣一下子来了,纷纷动笔,写出了不少好文章,其中一篇还被《读写天地》刊用,并被该报评为好作品。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来写,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模仿。一开始,要求不要提得过多,一次作文只模仿一点,如开头设置悬念、用上对比的手法、用上细节描写……这种作文练习,目的明确,要求单一,学生稍作努力便可完成。 四、提供材料,让学生写作文。 这种做法较多地用于议论文练习,也可以用于记叙文练习,具体做法是:提供名人语录,提供具体的人和事,有时,也可以把论点明确地提出来,然后让同学们完成一篇议论文;有时,提供多种材料,让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三种,自己确定论点,完成一篇议论文,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因为老师提供了“米”,学生有“米”下锅,有话可说,便不觉得作文难写了。 这样的作文练习搞过几次后,学生对作文的害怕程度大大降低,渐渐有了写作兴趣。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只要有了“米”,作文并不可怕,你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来。“米”从何处来?你不能光等着老师提供,要自己去找。从何处找?从课本中找,从课外阅读中找,从日常生活中找。随后,再把找“米”的办法具体地讲给学生,让他们准备一个材料本,随时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五、写情景短文,或百字左右,或二百字左右,限时完成,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写作速度。 所谓情景短文,即设置特定的情景,规定具体字数,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种作文练习可在作文课上进行,也可在常规课上进行。每次进行都限定10分或15分的时间,凡是不能按时完成的,要记下姓名,督促下次按时完成。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曾出过以下一些情景短文题目:“一棵垂柳的四季”、“山雨欲来风满楼”、“早操”、“大雪之后”、“一个在生人面前的小孩儿”、“紧张构思中的吸烟者和愤怒时的吸烟者”、“暴风雨之前”…… 这样的作文练习,有时,在出题之前需要加一些说明,如:你体验过挤车的情景吗?发挥想象力,写出“挤”的情景来,看谁写得程度高。题目:挤。也可以在出题之后加一些说明,如:以“快乐的组合”为题,用描写的方式将下述文字扩展到200字左右:在医院的走廊上见到这样的景象,一位伤了手的病人,背着一位伤了脚的病人,后者一手举一只大碗,去走廊另一头的饭车领饭。两人眉开眼笑,两个有缺陷的合成一个完人。 情景短文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写那么一种特定的情景或者某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所见到的景象。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都会有话可说,写作积极性都比较高。每次练习都限时完成,学生一反磨磨蹭蹭、迟迟不能下笔的习惯,都争先恐后地完成,思维敏捷度和写作速度都大大提高。 六、写日记,养成天天写的习惯,让写作成为吃饭、睡觉一样的平常事。 每接一届学生,我都先讲学习语文的方法,讲写日记的重要性,讲完之后,大家都接受了要想学好作文,必须坚持写日记的观点,都表示愿意写日记。光有愿望不行,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我问同学们:“要是有同学不写怎么办?咱们定个什么样的规则?”经过讨论,大家同意了这样的规则:每缺一篇日记,抄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说了算,定了干,大家定的规则,大家遵守,谁也没有怨言。接下来便是督促、检查。学生日记每周检查一次,凡是短缺者,一律按规则来,不管是谁,一视同仁,决不偏三向四。为了避免学生短缺日记,我随时提醒学生,在检查前一天,我再提醒一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习惯了写日记,偶有缺漏,也痛痛快快地抄作文。 一开始,学生不愿意让我检查他们的日记,怕我知道他们的小秘密,更怕我说给别的老师。我对他们承诺:“你的小秘密我决不外传!你把我当成你的知心朋友,你愿意写啥就写啥,你不高兴了,骂老师也行,骂校长也行,我绝对不会因为你在日记中写了什么事找你的麻烦,也绝对不会让你的日记给你带来麻烦!你有啥烦恼,有啥问题,有啥拿不定主意的事,尽管在日记中写出来,我会竭尽全力帮你的忙!”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有了疑难问题,在日记中提出,有了烦恼,在日记中倾诉,有了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在日记中请我帮忙,我竭尽全力帮助了他们。有时,学生的某篇日记就是写给我的信。我在他们的日记本上写出我的看法,也在课下找他们交谈,学生的日记本成了师生交流的园地,有时,我的文字超过了学生的某篇日记,有时,只是寥寥数语。不少学生看了我的文字,深受感动,在日记中诉说他们对我的感激。我想,只要老师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不会对你设防,就会把心里话说给你。 从高一到高三,天天写日记,养成了写的习惯,学生动辄就是数百字,上千字,写作成了吃饭、睡觉一样的平常事。写得多了,速度便大大提高,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学生都能在50分钟之内完成,有的用不了40分钟便可完成,完全适应了高考的要求。此外,写日记还帮助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还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毅力,还让学生有了一个随意倾诉的对象,任何不满、愤懑、委屈、苦恼,都可以尽情诉说,总之,写日记有一石多鸟之效,应该引导、督促学生写起来。 七、先写后赏,先议后评,写、赏、议、评,联成一体。 学生写得多,老师是批改不过来的,这就需要打破以往的学生写、老师批改的模式,要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每接一届学生,我都拿出一些时间,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除了介绍方法外,我也批改几篇让学生看,起个示范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能自己批改了,老师的工作就是检查、督促,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布置作文题之后,我不讲应该这么写,应该那么写,什么也不说,就是限定时间让学生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甭管好赖,先按时写出来再说。完成之后,分组挂到墙上,让学生随时欣赏。再上作文课时,各小组交换作文讨论,看哪篇最好,哪些作文可以及格,哪些不能及格。与此同时,我也印发几篇写法各异的例文,让大家借鉴。有时,我也拿出自己的下水作文让学生议论。随后,让同学们每人批改一篇,划出错别字、不规范的标点符号、不通顺的语句等,写出眉批、旁批和总批。批改完毕,再挂到墙上,先让学生欣赏,自己再检查、评讲,表扬批改好的,批评批改差的,再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同学们下次注意。这样一来,写、赏、议、评,联成一体,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极有帮助。你想,同一个题目,几十种不同写法的作文放在那儿,你比较、鉴赏之后,自然就知道了孰优孰劣,在不知不觉中便受到影响,鉴赏水平、写作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有时,我也精批细改学生的作文。如果发现某篇作文写得不错,有修改的价值,我就抓住不放,先写出修改意见,或者与学生当面交谈,然后让学生修改,最后,我再精心修改,满意之后让学生誊抄出来,我检查后寄给报刊。有时,一篇作文要让学生修改多次,我也要不止一次地修改,比写我自己的文章还要费事。但学生的作文只要有一篇发表,就会产生极大的鼓舞作用。教书多年,寄出的作文无数,有近百篇作文发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1月28日《初中生周报》(初三用)第4版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印利平等8位同学的作文;同年6月30日,该报又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韩永忠等4位同学的作文;2006年《高校招生》共刊发王平平等5位同学的作文。这些作文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对作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八、多种形式激励,让学生争先恐后地写。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办法来激励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鼓励学生参加报刊上举办的作文竞赛。 2、小作文擂台赛。我利用教室后边的黑板,举办了多次小作文竞赛,具体办法是:出题之后,大家都写,先由第一组的同学在星期一之前,将本组作文中的优秀者抄在黑板上,到下一个星期一,第二组的作文换上去,以此类推。轮完一次,由科代表组织小组长评比,选出获奖作文,在班内表扬。接着,再共同出题,进行下轮比赛。我不定时地抽查各组作文,以防偷懒者。 3、10分钟作文赛。我拿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时间一到,让小组长马上收作文。课下,各组安排一位同学批改。再上语文课时,各组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哪位同学没有完成?哪篇作文写得好?谁的错别字最少?谁的错别字最多?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有时也让各组把最好的作文读给大家听。 4、按时完成作文竞赛。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养成按时完成作文的习惯。我历来严格要求学生,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作文,一开始,先不管作文好赖,只管是否按时完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引入竞争机制,让各组学生展开竞争,看哪个组按时完成,哪个组没有按时完成。因为各小组是一个整体,一位同学没有按时完成,就会影响整个小组的荣誉,所以所有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写,生怕自己拖了小组的后腿。这一竞赛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写作速度。 5、编作文集,编美文集,比赛谁写得多,抄得多。 我一直让学生用活页稿纸写作文,抄范文,并要求学生妥善保管,不要丢失。半学期整理一次,写一篇序言,介绍自己的写作情况和体会,对自己的习作和所抄范文作出评价,提出奋斗目标,再编出目录,排出页码,最后装订成册,并对封面作一个设计,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编好之后,放到一块,看谁写得多,抄得多,看谁封面设计得好,名字起得妙。半学期编一厚本,学生一看,成就感油然而生,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三年下来,便有厚厚的12本。高考之前,抽时间翻阅文集,看看三年以来哪些作文写得好,哪些作文不够好,所抄作文哪些好,哪些不够好,这些工作对写好高考作文极有帮助。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