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此文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导报·高中版》2014年3月22日第3版,是应该报执行总编刘建华先生之邀而写的。为了保存这份资料,今发布在博客中。高中学生可以看一下,对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 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句的常见用法 ——文言句式之六(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句) 在文言文中,除了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外,还有主谓倒置和状语后置。在阅读文言文和翻译文言文时,也会经常碰到这两种倒装句,所以也应该注意一下。 常见的主谓倒置有以下两种: 1.表感叹。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是主语,“甚”是谓语。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②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真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子”,指李广。“子不遇时”是主语,“惜”是谓语。正常语序是“子不遇时惜乎”。 2.表疑问。例如: ①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使者”是主语,“谁”是谓语。正常语序是“可使者谁?”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大王为此计者”是主语,“谁”是谓语。正常语序是“为大王为此计者谁?” 主谓倒置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状语后置”也称“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也称“介词结构”,即介词“以”或“于”(乎)和它们的宾语所组成的结构,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的“以尉首”,“得双石于谭上”的“于谭上”。文言文中介宾短语作状语一般要后置。常见的状语后置有以下两种: 1.由“于”(乎)组成的状语常后置。例如: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 ——“于郑伯”即“后置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于郑伯”放在“言”的前边。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乎己”即后置状语。“乎”,相当于“于”。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乎己”放在“参省”的前边。 2.由“以”组成的状语有时后置。例如: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大王曾经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以好乐”即后置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以好乐”放在“语”的前边。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以事”即后置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以事”放在“具告”的前边。 小结:主谓倒置常以感叹句或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句末有叹号或问号,辨识主谓倒置可从这一点上入手。状语后置的标志是“于”“乎”或“以”,也可以从这三个词上入手去辨识。由“于”(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如果出现在动词后边,一般就是状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放在动词之前。 【提升训练】 1.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2.下列各句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谭上……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甚矣哉为欺也! 3.翻译句子,并说明句中有无状语后置现象。 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2013年高考浙江卷。原题只要求翻译句子) 4.翻译句子,并说明句中有无主谓倒置现象。 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2013年高考江苏卷。原题只要求翻译句子) (1144字) 答案 1.B 解析: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以事验之”。 2.D 解析:D项是主谓倒置句,正常语序是“为欺也甚矣哉”。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于谭上得双石”、“于蓝取之”、“于蓝青”、“以当世之事咨臣”。 3.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说明:“于求”、“于法”都是状语后置,翻译时应放在“劳”“密”的前边。 4.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是谁?”说明:“谁可补者?”是主谓倒置句,正常语序是“可补者谁?”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