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句的常见用法

分类:教学集 | 标签: 宾语   代词   前置   提前   介词  
2015-03-12 08:51 阅读(?)评论(0)
     此文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导报·高中版》2014年3月8日第3版,是应该报执行总编刘建华先生之邀而写的。为了保存这份资料,今发布在博客中。高中学生可以看一下,对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

宾语前置句的常见用法 

                                          ——文言句式之四(宾语前置句)

文言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放在了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了宾语前置。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不、弗、未、毋、无、莫”等)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即“不欺余”:没有欺骗我啊。“余”是代词作宾语提前。

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老年人穿丝绸吃肉食,一般人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不会有的事。“未之有”即“未有之”,“之”是代词作宾语提前,代“事”。

③寂寥而莫我知也。(柳宗元《愚溪诗序》)

——无声无息,没有谁知道我。“莫我知”即“莫知我”,“我”是代词作宾语提前。

④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

——你不思念我,难道还没有别人吗?“不我思”即“不思我”,“我”是代词作宾语提前。

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即“操何”,“何”是代词作动词“操”的宾语提前。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

——“安在”即“在安”,“安”是代词作动词“在”的宾语提前。

③子何侍而往?(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何侍”即“侍何”,“何”是代词作动词“侍”的宾语提前。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即“与谁”,“谁”是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提前。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何”是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3.用“之”“是”“之为”“焉”“斯”等助词把宾语提到前边,以突出强调宾语,也有加重语气的作用。“之”“是”“之为”“焉”“斯”没有实在意义,在句中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厌之有”即“有何厌”,借助“之”把宾语“何厌”提前。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借助“之”把宾语“句读”、“惑”提前。

③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这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这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穀”:不善。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穀是为”即“为穀”,“先君之好是继”即“继先君之好”,借助“是”把宾语“穀”、“先君之好”提前。

④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所以一个人如果一味贪生,这样的人一定会死;如果一味求利,这样的人必定会受害。“生之为见”即“见生”,“利之为见”即“见利”,借助“之为”把宾语“生”和“利”提前。

⑤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我周朝迁往东边,靠近晋国和郑国。“晋郑焉依”即“依晋郑”,借助“焉”把宾语“晋郑”提前。

⑥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七月》)

——斟上两杯酒来享用,杀几只肥壮的羔羊。“朋酒”:两樽酒。“飨”:同“享”,享用。“朋酒斯飨”即“飨朋酒”,借助“斯”把宾语“朋酒”提前。

有时,又在前置宾语的前面加上“唯”(或“惟”)字,构成“唯……是……”、“唯……之……”、“唯……之为……”等说法。这种用法不但强调了宾语,而且表示了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例如:

①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自从率领军队以来,只是寻找敌人。成语“唯利是图”也是这种用法。

②恈恈然,唯利之见。(《荀子·荣辱》)

——利欲熏心地只盯着利。“恈恈”:贪欲的样子。

③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只是遵守仁,只是实行义。

4.即使不是否定句、疑问句,介词“以”的宾语也常常强调提前。有时,宾语也不是代词。

①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是以”即“以是”,“是”为代词,作“以”的宾语提前。

②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叶公)用钩形刀划龙,用凿子刻龙。“钩以”即“以钩”,“凿以”即“以凿”。“钩、凿”都是名词,作“以”的宾语提前。

5.为了强调和突出宾语,可以把它无条件地提到动词前边。例如: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肉食”即“食肉”,为了强调和突出宾语“肉”而把它提前。

②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死且不避”即“且不避死”,为了强调和突出宾语“死”而把它提前。

小结:宾语前置是《考试大纲》明文强调的一种文言句式,一定要倍加重视。宾语前置句有明显的标志,先记住它的标志,进而掌握它,这是个窍门儿。

【提升训练】

1.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C.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D.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

2.下列各项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傅”,同“附”)

B.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D.卿欲何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翻译句子,并说明句中的宾语前置用法。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2013年高考山东卷。原题只要求翻译句子)

                                        2070字)

【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对宾语前置的辨识能力。A是主谓倒装,按现代汉语习惯,应为“汝之不惠甚矣”。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中的“奚适”即“适奚”,“奚”是代词作动词“适”的宾语提前。C中的“何以”即“以何”,“何”是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前。D中的“奚自”即“自奚”,“奚”是代词作介词“自”的宾语提前。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宾语前置的辨识能力。B项是一般疑问句,其余三句为宾语前置句。A中的“安傅”即“傅安”,C中的“安在”即“在安”,D中的“何言”即“言何”。

3.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说明:“自厉”即“厉自”,为了强调和突出宾语“自”而提前。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