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此文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导报·高中版》2012年6月4日第二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而写的。因该版有我另一篇文章同时发表,故此文署名“古月”。我始终认为,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从教以来,曾写过好多这样的文章。虽然耗费心血,虽然写出的文章有好多未能发表,但这种功夫确实对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某篇文章,自己研读过,那讲起来是非常得心应手的,与没有研读过的是迥然不同的。希望年轻的同行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曲子,历来被人赞赏,认为是写别情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欣赏一下。 首先,巧妙的构思。 词中的“伤离别”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人物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人物心理,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伤离别”三个字将整首词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写离别之前的环境。透过这三句,一幅这样的景象便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对难舍难分的人儿,呆呆地面对着长亭,此时,正是傍晚时候,急雨刚刚停下,寒蝉凄凄悲鸣。这三句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营造了一种悲凉、凄切的氛围,为后文叙写离情别绪打下情感的基础,奠定凄凉的调子。 从“都门帐饮无绪”到“竟无语凝噎”,这是写离别时刻。透过这几句,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在都城汴京的城外,设帐置酒送别,因为难舍难分,两个人都心情不好。正在留恋不舍的时刻,船家催促出发了。此时,两个悲伤欲绝的人儿,哽咽难语,只能紧握着手,泪眼看着泪眼。 从“念去去”到篇末,这是写别后想象。与前边的实写情景不同,此处所写都是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透过作者的想象,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船儿载着因为伤心而醉酒的人儿,行走在烟波朦胧之中。此时,傍晚的云气格外深沉,南方的天空辽阔一片。在这凄凉清冷的秋季,一对多情人离别了,这怎么能忍受呢?醉酒的人醒了过来,船儿停在长满柳树的岸边,清冷的晨风吹着,空中挂着一轮残月。这一去就是一年又一年的时间,因为思念之苦,那美好的节令和景物也形同虚设。心里有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却找不到可以诉说的人! 其次,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词写别情,但其情多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融情入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词的前三句用秋景渲染气氛,“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刚停的“骤雨”,深秋的傍晚,都给人一种凄冷之感,有力地衬托出离别之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是水面像轻烟笼罩着。“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云气深厚、沉重的样子。“楚天阔”,作者离开汴京,从汴河南下,正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阔”,即暗晦空阔,茫茫无边。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正表现了作者黯淡的情绪,衬托出作者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冷落清秋节”,是用凄凉、清冷的秋季来表现作者心境的悲凉。深秋是悲凉的,离别之人的心境是悲凉的,景与情高度一致,交织融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的名句。此句妙就妙在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风俗。“留”与“柳”谐音,折柳送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杨柳岸”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清秋的晓风是凉的,作者通过凉风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写风凉月残,都是为了表现离情别绪。 再次,精彩的情态描写。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非常精彩的一笔!寥寥数字,将两人的难舍难分、悲痛欲绝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分手在即,两个多情人痛不欲生,气噎喉堵,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出口,只能是紧握着手,泪眼相对了。除此之外,还能怎样呢?此笔看似简单,却远胜千言万语。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