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之九(固定句式)

分类:教学集 | 标签: 句式   翻译   重庆   译为   高考  
2015-03-24 10:33 阅读(?)评论(0)
    此文是为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导报·高中版》而写的,是该报执行主编刘建华先生约的稿,因版面调整,未能发表。为了保存这份资料,今发布出来,高中学生可以看看,对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

文言句式之九(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了这些句式的特点,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按固定句式的作用来划分,大致可分为4类:表陈述或判断的固定句式、表推测的固定句式、表反问或疑问的固定句式、表比较、选择、取舍的固定句式。下面,我们先讲前两类。

一、表陈述或判断的固定句式,常见的形式有以下4种:

1.“……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的方法(根据)”、“用来……的”。例如: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表示凭借,译为“用来……的”、“……的凭借”。

2.“……有所……”“……无所……”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例如: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②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3.“……有以……”、“……无(亡)以……”是“有所以”、“无所以”的省略,有时还写成“……有……以……”、“……无……以……”译为“有什么可用(拿)来……”、“没有什么用(拿)来……”、或译为“有办法用来……”、“没有办法用来……”。例如:

①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译为“有什么可用(拿)来……”

②吾终当有以活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我总会有办法用来使你活下去。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译为“没有什么用(拿)来……”

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译为“没有办法用来……”

⑤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译为“没有什么用(拿)来……”

4.“……之谓……”、“……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其……之谓……”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势,增加商量、推测语气。后面的“也”、“矣”、“乎”用法一样,语气轻重略有差异。例如:

①此之谓失去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③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说:“孝子的孝没有穷尽,永久地把它给予你(指孝子)的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匮”,尽。“锡”,通“赐”,给予。“是”,这个。

二、表推测的固定句式,常见的形式有以下两种:

1.“得无……乎(邪、耶)”,表示对情况的推测,译为“该不会……吧”、“只怕是……吧”、“莫不是……吧”。例如:

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成名反复思考,这莫不是暗示我捕捉促织的地方吧?

2.“无乃……乎(与)”、“毋乃……乎”,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将“无”换成“毋”,成为“毋乃……乎”,意思不变。例如:

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小结:固定句式是古代汉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译法也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在学习固定句式时,一是要记住它的形式特点,二是要记住它的固定译法,这样,才能准确地阅读、翻译文言文。

【提升训练】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办法用来)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方法)

C.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恐怕……吧)

D.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2.下列句子不含固定句式的一项是(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C.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在下列各句中找出固定句式,并说明其译法。

①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013年高考天津卷。原题要求翻译句子)

②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2013年高考湖南卷。原题要求翻译句子)

③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2013年高考重庆卷。原题要求翻译句子)

                                               1796字)

【答案】

1.B 解析:B项的“所以”应解释为“……的原因”。其余三项均正确。

2.D 解析:D项是否定式判断句,不含固定句式。其余三项均含固定句式。

3.①“无乃……欤”,译为“恐怕……吧”。②“得无……乎”,译为“只怕是……吧”。③ “……之所以……”,译为“……的地方”。

 

  最后修改于 2015-05-08 09:1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