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的常见用法

2015-02-04 09:22 阅读(?)评论(0)
     此文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导报·高中版》2014年2月22日第3版,是应该报执行总编刘建华先生之邀而写的。为了保存这份资料,今发布在博客中。高中学生可以看一下,对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

疑问句的常见用法

             ——文言句式之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也有表示反问的。有时,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都用。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曷、胡、安、孰、焉、恶(wū)、奚等。常见的疑问语气词有:乎、欤(与)、耶(邪)、哉、诸、也、矣、焉(既可以作疑问代词,也可以作疑问语气词)、为(既可以作判断词,也可以作疑问语气词)等。

常见的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有:

①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③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伐檀》)

⑤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⑧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恶乎”等于“恶于”,“乎”同“于”。“恶”是介词“乎”的宾语。

⑨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韩非子·难一》)

——十天之内全国都按法令办事了,怎么还用得了一年?

⑩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战国策·南辕北辙》)

——您到楚国去,那为什么面朝北走呢?“奚为”等于“为奚”,“奚”是介词“为”的宾语。

常见的用疑问语气词的疑问句有:

①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②四海之内,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⑤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

——“诸”是合音词,是“之于”的合音,还可以是“之乎”的合音。“之于”的合音用在句中,“之乎”的合音用在句尾。句尾“诸”等于一个代词“之”加一个语气词“乎”。

⑥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怎么能发现狼的去向来指给您的猎鹰猎狗看呢?“也”和“矣”“焉”都是陈述语气词。它们用在疑问句句尾,具有肯定这种疑问、强化疑问语气的作用。

⑦年几何矣?(《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

⑧如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范缜《神灭论》》

——好像丝体变成了线体,线体也就是丝体,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都用的疑问句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有些疑问句,既不用疑问代词,也不用疑问语气词,而是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林觉民《与妻书》)

有些疑问句以固定句式出现,例如:

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篇》)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⑤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⑦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⑧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小结:疑问句形式虽多,但它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句末有问号,辨认起来还是非常容易的。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疑问句是提出问题,有的是表示疑问,有的是表示反问,还有的则是表示推测、比较和选择等意思。此外,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和固定句式都有约定俗成的译法,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

提升训练】

1.下列各项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君安与项伯有故?

D.客何为者?

2.下列各项中,不表示反问的一项是( 

A.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B.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翻译句子,并说明疑问句的特点。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013年高考天津卷。原题只要求翻译句子)

                                               1578字)

【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对疑问句的辨识能力。A是以固定句式出现的疑问句,“奚以……为”译为“哪里……呢”。其余三项都是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疑问句的辨识能力。B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得无……耶”译为“该不会……吧”“只怕是……吧”“莫不是……吧。其余三项均表示反问。

3.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说明:“无乃……欤”是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将“无”换成“毋”,成为“毋乃……欤(乎)”,意思不变;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

  最后修改于 2015-02-04 10:2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