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的常见用法

2015-02-04 09:10 阅读(?)评论(0)

      此文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导报·高中版》2014年2月15日第3版,是应该报执行总编刘建华先生之邀而写的。为了保存这份资料,今发布在博客中。高中学生可以看一下,对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

判断句的常见用法

            ——文言句式之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跟现代汉语判断句一样,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等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要单一得多,主要是用判断词“是”表判断,而文言判断句的形式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邻之厚,君之薄。(《烛之武退秦师》)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用“乃”“则”“即”“皆”“固”“诚”“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①当立者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③梁父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的父亲楚国的名将项燕。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者……(龚自珍《病梅馆记》)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

⑤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中山狼传》)

——讲仁义到了愚蠢的程度,本来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赞成的事情。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⑦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3.用“为”表示判断。例如: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用“是”表示判断,跟现代的判断句一样。这种用法大约始于汉代,以后渐多。此处的“是”是判断词,和用作代词的“是”是不同的,要特别注意。例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是,代词,这样)

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告子上》)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⑤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计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6.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小结:学习文言判断句有个窍门,那就是记住它的形式及表示判断的词。如果记住了这些,辨别起来便容易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虽然形式上与判断句相似,也有这里所说的判断词,但它们不是判断句,那些词也并不表示判断。

【提升训练】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此物故非西产

C.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C.梁,吾仇也

D.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3.翻译句子,若句中有判断句,请说明。

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2013年高考天津卷。原题只要求翻译句子)

【答案】

1.C 解析:A是省略“者、也”的判断句。B是否定式的判断句。D.主语、谓语中虽然内涵较多,但只要抓住“……者,……”这个典型判断句的特点,也不难作出选择。C项,形式上有些像省略“者”的判断句,但从整句的含义看,句中的“也”是个表句中停顿的语气词(并非表判断语气)。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A项是被动句,BCD三项都是判断句,分别用“乃”“……也”“……者,……”表判断。

3.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顾未有知之者”是判断句,用“未”表示否定判断。

  最后修改于 2015-02-15 15:0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